发布时间:2019-03-17 22:17:00 点击:
RTO焚烧炉、RTO专业生产厂家无锡泽川环境2019年3月17日讯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标准汇总。
类别 | 文件名称 | 文号 |
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主席令第三十一号 |
移动源大气污染 | 关于发布《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公告 | 公告 2017年 第69号 |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 GB/T 27630—2011 | |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 HJ/T 400-2007 | |
城市机动车排放空气污染测算方法 | HJ/T 180-2005 | |
城市车辆用柴油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WHTC工况法) | HJ 689-2014 | |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 | GB 14763—2005 | |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11340—2005 | |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 GB 20890-2007 | |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 | GB 14762-2008 | |
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 | GB 17691—2018 | |
重型柴油车、气体燃料车排气污染物车载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 | HJ 857—2017 | |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 HJ/T 395-2007 | |
确定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 | HJ/T 241-2005 | |
确定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 | HJ/T 240-2005 | |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Ⅰ) | GB 18352.1-2001 | |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 GB 18352.3—2005 | |
轻型汽车车载诊断(OBD)系统管理技术规范 | HJ 500-2009 | |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 | GB 18352.5—2013 | |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 | GB18352.6—2016 | |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及测量方法 | GB 19755—2016 | |
汽油机动车怠速排气监测仪技术条件 | HJ/T 3-93 | |
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 GB 18285-2018 | |
汽油车稳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 HJ/T 291-2006 | |
汽油车双怠速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 HJ/T 289-2006 | |
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 HJ/T 290-2006 | |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 HJ/T 396-2007 | |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 GB 18285 -2005 | |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17691-2001 | |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 | HJ/T 54-2000 | |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3847-2005 | |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在用符合性技术要求 | HJ 439-2008 | |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 | GB 17691-2005 | |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技术要求 | HJ 438-2008 | |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诊断(OBD)系统技术要求 | HJ 437-2008 | |
车用陶瓷催化转化器中铂、钯、铑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HJ 509-2009 | |
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14762-2002 | |
车用柴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第四、五阶段) | GWKB 1.2-2011 | |
在用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遥感检测法) | HJ 845—2017 | |
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 | GB 3847-2018 | |
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 | HJ/T 4-93 | |
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 | HJ/T 292-2006 | |
农用运输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18322-2002 | |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阶段) | GB 19756—2005 | |
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四阶段) | GB 14622-2016 | |
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Ⅲ阶段) | GB 14622—2007 | |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20998—2007 | |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19758-2005 | |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 | GB 14621—2011 | |
轻便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四阶段) | GB 18176-2016 | |
轻便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Ⅲ阶段) | GB 18176-2007 | |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小型点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与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 | GB 26133—2010 | |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 | GB 20891—2007 | |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 | GB 20891—2014 | |
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 | GB 36886-2018 | |
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 | GB 15097—2016 | |
环境空气质量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 3095—2012 |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的公告 | 公告 2018年 第29号 | |
专家解读《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 |
|
|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 HJ/T 55-2000 | |
空气质量 词汇 | HJ 492—2009 | |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 GB 9801-88 | |
空气质量 硝基苯类(一硝基和二硝基化合物)的测定 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GB/T 15501-1995 | |
空气质量 三甲胺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GB/T 14676-93 | |
空气质量 飘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 GB 8971-88 | |
空气质量 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GB/T 14678-93 | |
空气质量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 GB/T 15516-1995 | |
空气质量 二硫化碳的测定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 GB/T 14680-93 | |
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 GB/T 14675-93 | |
空气质量 苯胺类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GB/T 15502-1995 | |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 | GB/T 14668-93 | |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 GB/T 14669-93 | |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 GB/T 14679-93 | |
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HJ 657-2013 | |
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HJ 777-2015 | |
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683-2014 | |
空气中碘-131的取样与测定 | GB/T 14584-93 | |
黄磷生产废气 气态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暂行) | HJ 541—2009 | |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 HJ 633—2012 | |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 HJ 194-2017 | |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 HJ 663—2013 |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 公告 2007年第4号 |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 HJ 664—2013 | |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 HJ/T 14-1996 | |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 HJ 818-2018 | |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654-2013 | |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 | HJ 193-2013 | |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 HJ 656-2013 | |
关于征求《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等四项技术指南意见的函 | 环办监测函[2017]1365号 | |
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 HJ 618-2011 | |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653-2013 | |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 HJ 817-2018 | |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 | HJ 655-2013 | |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93-2013 | |
环境空气降水中有机酸(乙酸、甲酸和草酸)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 HJ 1004-2018 | |
环境空气降水中阳离子(Na+、NH4+、K+、Mg2+、Ca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 HJ 1005-2018 | |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1010-2018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1012-2018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酰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 | HJ 801-2016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646-2013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647-2013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暂行) | HJ 549-2009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 HJ 549-2016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便携式傅里叶红外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1011-2018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 HJ 77.2-2008 |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HJ 533-2009 | |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 GB/T 15432-1995 | |
环境空气 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604-2011 | |
环境空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 HJ 604-2017 | |
环境空气 指示性毒杀芬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852-2017 | |
环境空气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900-2017 | |
环境空气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901-2017 | |
环境空气 一氧化碳的自动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 HJ 965-2018 | |
环境空气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739—2015 | |
环境空气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738—2015 | |
环境空气 五氧化二磷的测定 抗坏血酸还原-钼蓝分光光度法 (暂行) | HJ 546—2009 | |
环境空气 五氧化二磷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 HJ 546-2015 | |
环境空气 无机有害气体的应急监测 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 | HJ 920-2017 | |
环境空气 酞酸酯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867—2017 | |
环境空气 酞酸酯类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868—2017 | |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暂行) | HJ 539—2009 | |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539-2015 | |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15264-94 | |
环境空气 气态汞的测定 金膜富集/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910-2017 | |
环境空气 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应急监测 电化学传感器法 | HJ 872—2017 | |
环境空气 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应急监测 比长式检测管法 | HJ 871—2017 | |
环境空气 六价铬的测定 柱后衍生离子色谱法 | HJ 779-2015 | |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 HJ 829-2017 | |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 HJ 830-2017 | |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F-、Cl-、Br-、NO2-、NO3-、PO43-、SO32-、SO4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 HJ 799-2016 | |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Li+、Na+、NH4+、K+、Ca2+、Mg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 HJ 800-2016 | |
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 | GB/T 15265-94 | |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644-2013 | |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 | HJ 919-2017 | |
环境空气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645-2013 | |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 481—2009 | |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 480—2009 | |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 955-2018 | |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638-2012 | |
定电位电解法二氧化硫测定仪技术条件 | HJ/T 46-1999 | |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 HJ 483—2009 | |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 HJ 482—2009 | |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等19项标准修改单公告 | 公告 2018年 第31号 | |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 GB/T 15435-1995 | |
环境空气 多氯联苯混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904-2017 | |
环境空气 多氯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902-2017 | |
环境空气 多氯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903-2017 | |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HJ 479—2009 | |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 HJ 590-2010 | |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 HJ 504-2009 | |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584-2010 | |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 | HJ 583-2010 | |
环境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956-2018 | |
环境空气 半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 HJ 691-2014 | |
环境空气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 HJ 534-2009 | |
关于印发《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的通知 | 环办监测[2018]19号 | |
各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 HJ 945.1—2018 |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9078-1996 |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 GB 16297-1996 | |
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 | GB 21522—2008 | |
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9620-2013 | |
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8665—2012 | |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4915-2013 | |
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6453-2011 | |
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8663-2012 | |
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8664-2012 | |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0952-2007 | |
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13801-2015 | |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13223-2011 | |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13271-2014 | |
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8662-2012 | |
电子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9495-2013 | |
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0950-2007 | |
关于征求《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意见的函 | 环办大气函[2017]796号 | |
关于征求《农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环办标征函[2018]67号 | |
关于征求《关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环办大气函[2017]773号 | |
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31574-2015 | |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 GB 18483-2001 | |
橡胶制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7632—2011 | |
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30770-2014 | |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6451—2011 | |
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31573-2015 | |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5467—2010 | |
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8661-2012 | |
铁合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8666-2012 | |
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5464—2010 | |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31570-2015 | |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31571-2015 | |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15581—2016 | |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5466 —2010 | |
镁、钛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5468—2010 | |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0426—2006 | |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16171-2012 | |
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31572-2015 | |
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1902—2008 | |
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6452-2011 | |
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30484-2013 | |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1900—2008 | |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14554-93 | |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环办标征函[2018]69号 | |
大气固定污染源监测方法 | 工业废气 耗氧值和氧化氮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萘乙二胺比色法 | GB 4921-85 |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 GB 5468-91 | |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 | HJ/T 69-2001 | |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 HJ/T 397-2007 | |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 HJ/T 76—2007 | |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76-2017 | |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 HJ 75-2017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35-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 HJ/T 44-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石棉尘的测定 镜检法 | HJ/T 41-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 HJ/T 28-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34-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 HJ/T 30-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 HJ/T 27-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苯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39-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沥青烟的测定 重量法 | HJ/T 45-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 GB/T 16157-1996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33-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 HJ/T 31-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 HJ/T 29-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T 32-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38-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 HJ/T 57-2000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 HJ/T 56-2000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 HJ/T 42-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HJ/T 43-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36-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37-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T 40-1999 | |
固定污染源排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 | HJ 675-2013 | |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HJ/T 398-2007 | |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 HJ/T 373-200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碱雾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HJ 1007-2018 | |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气袋采样-气相色谱法 | HJ 1006-2018 | |
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1013-2018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38-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酞酸酯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869—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 HJ 540-2016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658-2014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气态总磷的测定 喹钼柠酮容量法 | HJ 545—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气态汞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热裂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917-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气的测定 碘量法 | HJ 547-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硝酸银容量法 | HJ 548-2016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 HJ 544-2016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734—2014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氟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暂行) | HJ 688-2013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870-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629-2011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 HJ 57-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 HJ 836-2017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692-2014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 HJ 693-2014 | |
固定污染源废气 苯可溶物的测定 索氏提取-重量法 | HJ 690-2014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锡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T 65-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T 63.2-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T 63.1-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 | HJ/T 63.3-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66-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T 64.2-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T 64.1-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 | HJ/T 64.3-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T 67-2001 | |
大气固定污染源 苯胺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T 68-2001 | |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模拟大气尘 | GB/T 13270-91 | |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煤飞灰 | GB/T 13269-91 | |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黄土尘 | GB/T 13268-91 | |
大气污染治理 | 铜冶炼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 2060-2018 |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 2053-2018 | |
铅冶炼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 2049-2015 | |
铝电解废气氟化物和粉尘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 2033-2013 | |
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 2026—2013 | |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蓄热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环办标征函[2018]49号 | |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陶瓷工业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环办标征函[2018]51号 | |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石油炼制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环办标征函[2018]57号 | |
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 2027—2013 | |
钢铁工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湿式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 HJ 2052-2016 | |
烟气循环流化床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 | HJ 178—2018 | |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 | HJ 179-2018 | |
氨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 | HJ 2001—2018 | |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 | HJ/T 62-2001 | |
其他 | 关于发布2018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公告 | 公告 2018年 第76号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 HJ 2.2-2018 | |
关于发布《高污染燃料目录》的通知 | 国环规大气[2017]2号 | |
关于发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2018年)》的公告 | 公告 2019年 第4号 | |
专家解读《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第一批)(征求意见稿)》 |
|
|
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 HJ/T 47-1999 | |
烟度卡标准 | HJ 553-2010 | |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 HJ/T 48-1999 | |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65-2004 | |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GB/T 18883-2002 | |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67-2004 | |
恶臭嗅觉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 HJ 865—2017 | |
恶臭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HJ 905-2017 | |
卫星遥感秸秆焚烧监测技术规范 | HJ 1008-2018 | |
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 | HJ/T 1-92 | |
硫酸浓缩尾气硫酸雾的测定 铬酸钡比色法 | GB 4920-85 |